锚定高水平发展 奏响“山海协奏曲”

时间: 2024-04-11 05:13:45   来源: 雕塑

  山与海的呼应、绿与蓝的交响,广袤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在全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扎实推进制造业当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推动新一轮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对口帮扶协作,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大项目带动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崛起、海洋产业在沿海地区全速兴起、新兴起的产业在粤东西北竞相布局、强县促镇带村的实践在各地火热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持续为全省增绿……一年来,粤东西北地区处处激荡着高水平发展的大潮,奏响了一曲追高逐新、向美而行的“山海协奏曲”。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具备人力资源、土地、生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

  今年以来,粤东西北地区坚持制造业当家,以新一轮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为契机,以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为抓手,各地迸发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劲动能。

  大项目引领大发展。绿色石化是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全省目前布局五大炼化一体化基地,其中三大基地分布在粤东、粤西,分别是粤东的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粤西的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茂名石化基地。绿色石化大项目,正成为粤东、粤西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强引擎。

  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揭阳绿色石化的龙头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654亿元,年炼油2000万吨、年产芳烃260万吨、乙烯120万吨,预计将带动当地约5600亿元规模的中下游产业发展。

  项目自今年2月投产以来,以平均每个月近80亿元的产值,带动揭阳工业跑出“加速度”。前三季度,揭阳以地区生产总值8%的增速拿下全省“冠军”。

  以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旗舰,粤东揭阳石化航母全速起航。该市全力引进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涂料等下游产业,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目前,已引进巨正源、伊斯科等一批产业链下游项目,总投资达371.86亿元。

  在茂名港吉达港附近的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内,茂名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0亿元。目前,相关装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在带动下,广州工控联手打造丙烯腈产业链项目,世界500强美国霍尼韦尔建设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一个新型绿色石化集群正在粤西崛起。

  邻近茂名的湛江东海岛上,巴斯夫、中科炼化等石化大项目升腾着发展的热浪。投资100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所有装置均已开工,中科炼化一期项目达产达效,成为湛江首个年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公司。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基础化工材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正向着完整石化产业链方向迈进。

  绿色钢铁也在东海岛上集聚成长。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已成为华南区域顶级规模的碳钢板材制造基地,并致力打造“绿色钢铁”,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

  在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首期100多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建成,吸引超40家企业入驻,其中不少来自广州海珠中大纺织商圈企业。厂房外,产业园仍在扩展。这里规划了用地超1万亩的产业区,积极对接广州市服装产业的有序转移。

  在汕尾海丰县,当地规划了112.5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对接深汕特别合作区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配套、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新增长点。

  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省提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和珠三角3个地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汕头、湛江、茂名、清远市主平台纳入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

  目前,粤东西北12市正集中优质资源,加大主平台建设。各市借助对口帮扶契机,加大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探索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合作形式,融入大湾区产业链。

  其中,汕头正规划建设面积69.76平方公里的产业主平台,主平台核心区包括汕头高新区西片区、东片区和六合围片区,以发展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

  湛江主平台面积80平方公里,集中在奋勇产业转移园和雷州经济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纺织产业;

  茂名主平台面积59.48平方公里,由茂名产业转移园、茂南产业转移园、高州产业转移园共3个省产业园组成,重点发展绿色石化、、新能源等主导产业;

  清远主平台面积52.51平方公里,主要由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园、佛冈县产业转移园、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三个组成,发展新材料、轻工、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健康、农产品加工制造及文旅产业。

  在省、市资金支持下,各主平台逐渐完备基础设施,有力吸引产业项目进驻,成为带动各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值得一提的是,粤东西北地区积极在珠三角建立反向研发飞地,借助珠三角人才及研发资源,服务粤东西北企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已有汕尾、潮州、汕头、河源市在深圳等地成立了研发飞地,打通研发资源流向粤东西北的通道。

  以智能生产、自主研发、品牌化推动服装、刀剪、陶瓷、石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粤东西北,新旧产业双轮驱动,展现出高水平发展的强劲势头,汇聚成产兴城旺、生机勃勃的动人画卷。

  由于地处山区,年平均气温低,且绿电资源丰富,韶关依靠独特的区域优势,在“东数西算”赛道上抢得先机。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已落户韶关,该市正在打造千亿级的电子信息和产业集群,累计签约、引进全产业链项目48个。

  梅州梅县区铜箔产业从单一材料向储能设备、电池、电站拓展,去年,梅县区铜箔年实际产能达9.6万吨,约占全国10.6%,产业链产值61.59亿元,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嘉元科技生产的锂电铜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汕头电子化学品生产企业光华科技积极布局废旧动力回收利用,并入选全省动力综合利用产业链“链主”企业,助力汕头成为全省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先行者。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下称“MLCC”),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是电子工业用量最多的元器件之一。位于云浮罗定的企业广东微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产能达6000亿片,并成功跻身科技“独角兽”。以微容科技为龙头,罗定正在打造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高新电子产业。

  韶关乳源企业硕成科技研发的折叠屏保护膜、印制插头保护膜等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以硕成科技为龙头,乳源电子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汕头推动服装产业采购中心、产业园区、展会展览中心、总部大厦“四大工程”建设,推动服装产业从生产基地向品牌、创意研发及展销基地跃升;汕头玩具产业通过培育本土原创IP、打造优质原创品牌、生产数字化等措施,努力打造超500亿元产业集群;阳江刀剪加大优质钢材研发、品牌建设等,推动产业迈向高水平;云浮规划建设国际石材产业园,推动石材产业向绿色建材转型。

  今年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

  在粤东西北,各地因地制宜大抓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力量参与,以头号力度强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更多县镇村的崛起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各县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为发展好产业,当地党委、政府急荔农之所需,加大冷链物流建设,让荔枝卖得更远、更好。茂名建设了田头小站274个,配备一线小时内“从枝头到舌头”,延长荔枝保鲜期5—7天。当地还在荔枝加工方面做足文章,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于2022年建成投产,年产荔枝原浆1.44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荔枝饮料生产基地。

  以农见长的高州也在补齐工业短板。该市打好土地要素牌,以“亩均论英雄”推进园区征地,建设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今年前8月,高州规上工业公司163家,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2.28亿元,总量居茂名各区(县级市)第二。

  梅州蕉岭是全省进位类典型县。该县地处山区,在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蕉岭以独特的碳酸钙资源,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诞生了以塔牌、油坑及皇马为龙头的建材企业,成为广东重要的水泥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该县整合优质碳酸钙资源,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高起点规划打造绿色重钙循环经济产业园,力争五年再造一个资源经济新支柱。

  云浮新兴县是全省创先类典型县。该县工农并进,以产业兴旺书写富民兴县大文章。新兴县全力发展以温氏股份为龙头的现代农牧业,构建起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培育壮大以金属智造、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学技术、有机食品为主的工业,跻身全国最大的县级高端不锈钢制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

  在镇一级,粤东西北各地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不断涌现,发挥联城带村的纽带和腰部支撑作用,挺起发展的“腰杆子”。

  作为潮州单丛茶的核心产区,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因茶而兴。该镇“以茶带旅、以旅旺茶”,打造了凤凰山茶旅走廊。当地将连片旧村落改造成民宿,建成了凤凰茶博物馆、智慧茶园、文化体验馆等设施,茶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地处练江出海口的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是全国千强镇,也是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该镇依托临港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总投资380亿元的华电二期和华能5、6号机组,以及海上风电整装等项目建设,打造能源大镇。

  在粤西阳江阳东区东平镇,这里新能源产业、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三业齐发”,年发电达500亿度、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阳江核电就坐落在该镇。此外,中节能阳江南鹏岛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陆上集控中心等项目也在东平镇内。该镇正大力引进新能源配套产业,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园。

  在粤西茂名,为激活“百千万工程”“镇”能量,当地创新开展了“百墟千村振兴计划”。

  墟是粤西地区长期形成的镇一级集市,具有较深的文化和群众基础。茂名挖掘“墟文化”,创新性以墟市振兴带动镇村发展。

  高凉墟南连高州城区,北接长坡县域副中心,辐射周边22个镇街。高凉墟内,旧供销社物业改造成农贸街市,村集体闲置土地建成高凉菜体验中心,游客可以穿街过巷品美食、观工艺、觅乡愁。如今,高凉墟已成为当地流通、文旅融合的新亮点,带动周边23个村集体、8万多农户增收。

  在村一级,各地美丽乡村示范带串珠成链,“土特产”成为富民兴村大产业,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正值晚稻收获季节。在广东各地田间地头,处处是收割晚稻的农忙场景。与此同时,粤北梅州的沙田柚、粤西湛江廉江的红橙也新鲜上市。

  广东粮、岭南水果、清远鸡、河源油茶、潮州茶叶、英德红茶……在广袤的粤东西北,名优土特产众多,各地以“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形式,联农带农推动种植业规模化发展。

  我省68%的乡村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各地乡村面貌、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

  各市创新性地建设示范带,“以点连线带面”推动形成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的氛围,实现乡村“全域美”。

  茂名“精彩100里”,清远清新区“温泉特色、康养小镇”示范带,韶关南雄“古驿珠玑梅关”示范带……各市示范带已成为展示乡村建设成效、推动农旅融合、带动全域美丽、促进村民增收的“幸福带”。

  乡村不同程度存在集体经济偏弱、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用好农业、生态、土地等要素,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质效?粤东西北各市在“经营”上做足文章,通过聘请“产业村长”、农村职业经理人等,让乡村经济活起来、旺起来。

  今年9月,汕尾推动首批21个村试点实施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以“15万+”年薪向社会广发招贤帖。目前,已成功招聘到21名有才干、有情怀的中青年人才任农村职业经理人。

  在梅州,当地探索设立“产业村长”,打造一批产业强村、经济强村。该市已选聘146名“产业村长”,这些产业能人在乡村舞台上大展身手。

  梅州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出产的蜂蜜品质优良,但经常面临滞销问题。“我们对蜂蜜统一包装、提高品质,以‘线下实体+线上平台’方式将滞销蜂蜜全部卖了出去,明年黄沙村的蜂蜜产量至少会翻倍!”该村“产业村长”李展辉带领大伙将蜂蜜卖出了好价钱,让蜂农对蜜蜂养殖前景充满了信心。

  耕海探洋,筑梦蔚蓝。我省提出全方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来,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做优做强做大海洋牧场、海上能源、海产品预制菜、海洋旅游等海洋产业,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从湛江市雷州覃斗镇流沙港海岸码头出发行船约6海里,一座蓝白相间的“巨无霸”映入眼帘。

  这是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也是粤东、粤西两翼奏响海洋牧歌的重点项目之一。

  放眼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粤西地区在深远海养殖装备方面已走在前列。从全省顶级规模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在湛江下水,到湛江湾实验室渔业大启用……智慧海洋的“蓝图”在这里化为“实景图”。

  耕海牧渔,科技赋能。依托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湛江探索实现养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渔业信息资源。

  海洋装备打造“硬实力”的同时,种苗繁育研究“软实力”也在一直在升级。粤东、粤西大力实施“粤种强芯”工程,推进海水种质创新,破解一个个水产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

  在粤东的潮州饶平金狮湾,全省首个花鲈省级良种场的32个育苗池已初步建成,并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合作培育优质花鲈鱼苗,填补广东花鲈种苗供应的空白;汕尾陆丰现代海洋渔业种业产业园项目,集育种、科研、培训等产学研于一体,将建设石斑鱼、海鲈等种苗基地。

  在粤西的阳西县,“亲鱼—鱼卵—鱼苗”完整产业链已形成。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去年阳西海水种苗年生产量超400亿尾,总产值超10亿元。

  除了海水鱼类,广东也是南美白对虾苗种产量、养殖产量第一大省,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数量全国领先。

  目前,依托东海岛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湛江已选育南美白对虾新品种6个,占全国审定品种数量的50%。

  汕头南澳岛的碧海蓝天之间,白色的海上“大风车”化风为电;阳江海陵岛的风车山蔚为壮观,绵延5公里的风机屹立在山坡之上……一道道“绿电”风景线,在粤东粤西延伸。

  海上风电已成为驱动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广东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纵观东西两翼,汕头、汕尾、阳江的海上风电开发已迈向规模化、集聚化。

  在粤东,汕尾正在推进海工装备基地建设,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内,矗立着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海上风电叶片生产车间。该基地下线的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中,明阳智能的18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组全年发电量可达8000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万吨,约等于9.6万居民的一年总用电量。

  汕头濠江区,总投资45亿元的“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数百名工人在马不停蹄抢工,预计明年将集中投产。当前,汕头正布局建设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国际风电创新港。

  几百公里外的粤西,在阳江阳西沙扒海域,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已率先建成投运。

  阳江利用风电资源规划建设国际风电城,成立全省首个风电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快建设世界级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前三季度,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业增长75.6%,风力发电增长8.5%。

  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在海洋第二产业方面,粤东、粤西加快发展新兴起的产业,提升海洋产业“链主”企业引领力和竞争力,让“蓝色经济”的制造业家底愈发厚实。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指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海洋产业链韧性持续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形态趋势,成为拉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在阳洲海域,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正在作业;在粤东,汕尾中广核(陆丰)风渔融合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

  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旅游观光”的“风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增长点。

  观海垂钓、赶海捕鱼、品尝海鲜……特色海岸线风情,是粤东粤西成为旅游胜地的秘诀。

  在东西两翼,汕头南澳岛、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阳江海陵岛等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海岛,如一颗颗宝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粤东、粤西各市抢抓旅游市场持续火热的机遇,规划建设多个滨海旅游项目,逐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海洋经济新业态。

  除了海岛旅游,海产品预制菜也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湛江金鲳鱼、饶平海鮸鱼、吴川烤鱼、惠来鲍鱼……琳琅满目的广东海产品预制菜走向全国,将广东海味带到千家万户。

  在粤东,潮州饶平500亩的水产品深加工及预制菜产业园正快马加鞭规划建设,揭阳惠来的鲍鱼酱、溏心鲍鱼、鲍鱼丸等鲍鱼预制菜也不断上新。

  在粤西,茂名市预制菜生产企业达180家,预制菜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亿元;去年湛江预制菜年产量10万吨,年产值55亿元;阳江预制菜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超23亿元……一串串数字,见证水产预制菜产业的迅猛发展。

  粤东、粤西借助临港优势,全力发展港口经济。在汕尾红海湾港口,港航物流业集聚发力,打造粮食储运、饲料加工、食品制造等产业集群。潮州、汕头、揭阳等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冷链仓储物流、海鲜批发等服务业。

  发挥海洋优势、激发蓝色动能,东西两翼因海而兴、向海图强,不断续写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新篇章。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牵引,也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

  今年以来,粤东西北12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全面深化“林长制”为抓手,以“六大行动”为着力点,着力打造绿美广东的生态样板。

  粤东西北拥有丰富的古树群资源。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中,有阳江春湾、茂名根子、清远秤架、韶关董塘四地上榜,古树合计600多棵。

  为保护好古树名木,各地压实绿美生态建设责任,依托“林长+”工作机制,打出“林长治”组合拳。

  生态保护,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更离不开全民的主动参与,形成社会爱绿护绿的合力。

  在潮州,万峰林场和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护林员野外徒步巡护与无人机等技术配合,形成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在茂名,“一古树一守护人”模式让高州根子镇荔枝贡园内每一棵古荔枝树都“老有所依”;在清远,为保护阳山秤架古树群,村民自发组织起护林队,拧成古树名木保护“一股绳”。

  此外,粤东西北各地不断推出利好政策,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生态环境穿上金融“守护衣”。

  清远市林业局与金融机构签署协议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救治保险”,茂名“荔枝险”“龙眼险”等金融信贷产品深受果农喜爱,梅州以招商引资规划国储林项目、计划建设200万亩国家储备林,湛江出台全国首份金融支持红树林生态保护文件……独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有力赋能绿美生态建设。

  在粤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湿地处处绿意盎然、鹭鸟群飞;在粤北,韶关正积极创建丹霞山国家公园,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在粤东,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内,人们在森林氧吧中尽情徒步……

  全域“创森”是“十四五”期间广东林业工作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粤东西北深入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汕头市、梅州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批“创森”城市。随后,韶关、茂名、阳江于2022年“创森”成功。今年,又有河源、汕尾、云浮等市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对于阳江市民而言,有一种幸福叫“走出家门就有公园逛”。金山植物公园、碧田湖公园、鸳鸯湖公园……俯瞰阳江城,一个个公园星罗棋布。在“创森”期间,阳江总计建设了164个公园。近年来,阳江全面启动“公园之城”等六大主题行动,推进700多项“创森”项目建设。

  目前,12个市已全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并积极推动县级城市加入到“创森”行列中来,成为广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10月发布的2023年广东省森林城镇的名单上,粤北13镇、东西两翼各2镇榜上有名。

  根据《广东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粤东西北12市力争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并推动各地级以上市创建1个以上县级国家森林城市。一幅全域“创森”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粤东西北森林资源丰富。如何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不出现“人进林退”的现象?为此,12地市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着力打造绿美示范点,推动城乡从“绿起来”转向“美起来”。

  在粤东,汕头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持续打造高颜值“花园城市”,同时,推进11个绿美示范点建设。

  在粤西,阳江建设森林乡村、绿美古树乡村的同时,谋划打造阳江金鸡岭森林公园等“1+6”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茂名建设一批城乡一体绿美示范点、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9个共308公里,惠及周边群众超76万人。

  在粤北,围绕“三林两径一基地”总体布局,河源新丰江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今年已超前完成“三片林”建设任务。

  山色空蒙,与汕头市中心区隔海相望的南滨绿地公园修复山海生态廊道,从煤场码头变成市民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复绿治土,茂名市茂南区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在矿区种植50余万株林木,成为露天矿生态公园;

  矿山蝶变,韶关市9座矿山被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两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四季皆绿,河源万绿湖数十年间维持优质水源,以一湾清水滋润南粤,并推动了河源生态农旅的兴旺。

  万绿湖以绿生“金”,是粤东西北各市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发挥绿美生态综合效益的一个缩影。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粤东西北不少地市林业产值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前三季度林业产值梅州增长22.5%,河源增长17.1%,汕尾增长14.5%,茂名增长12.0%,揭阳增长7.9%。

  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将“绿美”绣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蓝图?

  粤东西北各市全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推动河源油茶、清远麻竹笋、云浮南药、茂名沉香、梅州竹子、揭阳雀舌黄杨等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林地产出率,探索绿美生态建设经济效益。

  粤东、粤西沿海地市充分发掘红树林生态和经济价值,湛江以湛江湾实验室为媒,探索红树林种养耦合示范工程,探索红树林下养殖的“保护+利用”模式。

  除了树底的虾、林间的景,红树林创造的“空气”也能卖钱。据悉,红树林碳汇能力为普通森林的3—5倍,蓝碳交易前景十分广阔。此前,湛江市达成我国首笔蓝——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为红树林价值实现提供示范。

  粤西茂名也大力推进林业碳汇建设。信宜朱砂镇罗林村探索林业碳普惠开发项目,第一监测期已测算首次备案减排量10178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发挥森林固碳储碳作用,提升社会效益。

上一篇: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下一篇:【48812】第十四届云浮世界石材科技饱览会暨第八届云浮石文化节完美收官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